文化历史发展观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提出的一种个体心理发展理论。该理论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从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个体的心理发展,尤其是语言、思维等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社会文化历史根源:
个体的心理发展深受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人类的历史文化是社会生活群体活动的产物,个体活动源自群体活动,而群体和社会活动是个体间心理过程,个体活动则是内部心理过程。
记号系统的作用:
人类创造的各种记号(如语言、符号、艺术作品等)在内化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记号不仅是社会联系的媒介,也是影响个体自身的手段,它们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工具。
心理机能的区分:
维果茨基区分了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心理机能,而高级心理机能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是人独有的,如语言理解和问题解决。
工具与心理发展:
工具的使用导致人类产生了物质生产的间接方式,不同于动物直接适应自然的方式。在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从而使得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心理发展的标志: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包括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抽象和概括技能、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以及不同心理机能之间不断变化和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语言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教学与发展:
维果茨基特别关注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强调教学应当指向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以促进其心理机能的发展。
文化历史发展观对教育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突出了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