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彷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启蒙之难:
鲁迅意识到启蒙运动的艰难,尤其是在普通民众中,从众心态和看客心态普遍存在,这使得改变社会观念和推动进步变得异常困难。
孤独作战:
五四运动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或高升、或退隐、或前行,而鲁迅选择留在旧文化阵地上继续战斗,这种“两间余一卒”的孤独感让他感到苦闷。
社会问题:
鲁迅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革命脱离群众,社会上许多知识分子也处于彷徨之中,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了这种普遍心态。
个人健康与婚姻:
鲁迅自幼体弱多病,晚年患有严重的肺病,对生命的无常有深刻的认识。此外,他与朱安的婚姻也是不幸的,这种个人生活的挫折也加深了他的彷徨感。
鲁迅的彷徨不仅是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是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和对启蒙运动的艰难探索的反映。他的这种彷徨和苦闷,最终促使他发出了深沉的“呐喊”,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唤醒沉睡的人们,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