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种传统习俗,其名称来源于古代对门神的崇拜和祭祀。门神的主要作用是驱邪避鬼、保护家庭安全、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
门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鬼神信仰。根据《礼记·祭法》的记载,自先秦时期起,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有崇拜门神的习俗。最初,门神被认为是能够驱赶邪灵的神祇,如神荼和郁垒,他们被雕刻成模板贴在门上,用以震慑鬼神。后来,门神的形象和名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多样化,包括各种祈福类、道界类、文官类、武将类及其他杂类的门神。
在唐朝,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夜间听到鬼魅的骚扰,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大将曾被派去守门,之后李世民令人绘制二位大将的图像贴在宫门上,从此宫中再无鬼魅。民间因此效仿,将秦叔宝和尉迟恭作为门神贴在门上,以驱邪避鬼。
门神的形象和名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模糊,有些地方甚至将钟馗也当作门神,尽管钟馗实际上是神话传说中的打鬼英雄。
门神的习俗在历史上曾经非常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解放后,这种习俗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门画和年画等现代形式的家庭装饰。
门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人对家庭安全和幸福的祈愿